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04/12 # 第七堂課 # 史丹佛大學創意思考方法分享


設計方法--WHY-HOW LADDERING




設計方法--Prototype to Test測試原型


如何測試原型?
        想想看關於你正嘗試學習什麼樣的原型,並創造普遍性的人工製品來探討這些問題,普遍性讓你去追求許多不同的想法,不需要太早決定方向。
        此目的不僅是單純的為你的解決方案的概念建造出一個模擬或尺度模型;此測試是要製造經驗在使用者可做出的反應,提出解決方案對你正在測試的案件是重要的,在其他方面則花少許的功夫即可。
        你必須思考整個測試的來龍去脈及狀況你將得到有意義的回饋
        只有在街上向使用者傳遞有目地的測試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回饋
        在測試的過程中你的解決方案將被確實的應用(或接近測試其重要的部分)
舉例,假如你正在測試一個消費食品的存儲系統,讓使用者在他們的廚房裡做測試 一些唯小卻重要的問題將只在這樣狀況下的測試被發現。

一些技巧為原型做測試
         開始製作即使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挑一些材料(紙,膠帶,以及尋找物體是一個好方法來開始)就足以讓你進行

不要花太長時間在一個原型上
        再繼續前進前,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情緒化附加在任何原型上,在使用者立場設計你希望如何去測試使用戶?使用者的的哪一種反應是你所期待的?
        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你專注你的原型,並幫助你獲得在測試階段有意義的反饋。

Prototype to Test --- 優點
1.更接近理想成品
2.避免因自我觀點而偏離主軸

Prototype to Test --- 缺點
1.不同族群或主題做實驗上有不同的困難度
2.需要多人測試所需的時間較長。




設計方法Stoke


什麼是Stoke
「斯托克」是一種以團隊為基礎結合了運動學和即興創作的活動。
STOKE原意有鼓動;激起;給火爐加燃料或升火之意,在此我們簡稱「斯托克」 ,用另一種簡單的講法就是「暖身運動」。

為什麼要「斯托克」
「斯托克」可以幫助團隊放鬆和使身體和腦袋變得更靈活,在精神不集中、早上剛起床、要去開會或是在要進行腦力激盪之前的時候都可以進行。
「斯托克」有兩個最基本的目的
1.藉由有階段性的小小智力活動來激發自己的設計過程
2.活躍團隊動態

要怎麼「斯托克」
帶動活動增加自己與團隊的創造力和凝聚團隊精神,
好的「斯托克」不只能增加活力也能讓團員們積極的從事聆聽與思考。

「斯托克」方法

關於「斯托克」的規範會依不同的活動而做變化,不過規則會讓每一個遊戲在有延展性的基礎下建立在團體凝聚,在短時間的活動後可以讓身體和創造力持續下去,遊戲時間盡量保持5-10分鐘,之後就可以投入到設計工作裡了。





設計方法Storytelling


優勢
好設計的背後,一定要有好故事來推動。
邊看邊聽,充實兩種以上感官以帶動樂趣。
觀看設計時加上故事的描述,能讓冰冷的設計流露出情感

劣勢
需要對文字、語言的表達運用有相當的掌握。
若少掉上述的重點技巧,弄巧成拙的機率相當高。
對於故事加入的情感份量,以及長度拿捏,若過冗長會有一定的反效果。

03/29 # 第六堂課 # 史丹佛大學創意思考方法分享


設計方法--促進腦力激盪Facilitate a Brainstorm


如何促進腦力激盪?

活力
      做為一個推動者,保持想法交流是你的工作
        或許一個成功的腦力激盪,最重要的方面是探查你們在腦力激盪的對象的這個問題。腦力激盪的過程中保持團隊上活力和精神。
     如果團隊明顯步調放慢或卡住了,就要做調整。利用「How-might-we?」的語句來創造團隊從另一個方向獲得想法上的改變。或者想一些比較刺激的想法當作備案,可以為團隊注入新的能量、精力。

限制
      加上一些限制,在新想法上產生火花
「如果它必須是圓的?」
「超人會怎麼做呢?」
「你的愛人會怎麼設計它?」
「你將如何用100年前的技術設計它?」
  另外,也可以在進行的過程中加上限制。在每個HMW語句上設一些時間的限制,例如在20分鐘之內舉出50個想法。

空間
       要留意你正在經營的腦力激盪的空間
  確保有足夠的垂直想法空間,這可以讓團隊產生大量的可行方案。要在確保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空間,又不至於大到讓某部分的人被排擠在外,之間取得平衡。

  一個良好的經驗法則,讓所有團隊裡的成員可以位在碰到板子的兩步之內。此外,為了避免記錄的人不能跟上步調,要確保每個人都有便條紙和筆,以便他們可以及時記下自己的想法,並將其添加到板上。




設計方法INTERVIEW PREPARATION準備訪談


如何準備一個訪談?

集思廣益的問題
        
寫下你們組別所集結而成的潛在問題集。嘗試去建立連貫性的想法,以便充實此意義主題區塊!

辨別與判定主題
 
        
與綜合論述中的〝編組〞概念相似,讓你的組別〈團隊〉分析大多數問題的落點取向。一但你辨別出主題中的問題總體趨向,並決定如何讓對話〈問題導向〉盡可能自然的連貫。這能讓你建構出訪談的連貫性,減少主持一個和使用者互動膚淺、漫無目的潛在可能性。

精煉問題

        
一旦你集結所有與相關主題、指稱有關聯的問題後,你可能會發現對話中的一些多餘累贅區塊,或是一些似是強烈錯置的問題。花一些時間去確認〝在離開訪談空間前,已在計畫中確實問了大量的為什麼?〞,大量的〝告訴我有關你〈受訪者〉上次 〈填入問題意識〉 的問句〞,並且許多〝有關一些直接詢問使用者感受〞的問題。

優點
靈活
        在訪談中,可以根據被訪者的反映,對調查問題作調整或展開
準確
        被訪者在回答問題時常常無法進行長時間的思考,因此所獲得的回答往往是被訪者自發性的反應,這種回答較真實、可靠,很少掩飾或作假。
深入
        具有適當解說、引導和追問的機會,因此可探討較為複雜的問題,可獲取新的、深層次的信息。 觀察被訪者的動作、表情等非言語行為,以此鑒別回答內容的真偽,被訪者的心理狀態。

缺點
        倘若事前準備不足,將使訪談深度及廣度不足
  缺乏隱秘性
  受訪談員影響大

依結構控制程度分類
š  結構式訪談
š  非結構式訪談
š  半結構式訪談

結構式訪談
š  特色:訪員會依照訪談手冊上事先設計好的問題依順序提問,進行資料蒐集,適合較無受訪經驗的研究者使用,可避免被受訪者的回答主導談話方向、偏離訪談目的,過程中亦可透過封閉式提問來控制答題選項。
š  優點:問題大致相同可減少偏誤的發生,但問題缺乏彈性,無法取得受訪者深入的想法,在質性研究的研究後期較不適用。

非結構式訪談
š  基於採訪的多變與多樣性,研究方法上採非結構的訪談方式較佳。所謂非結構訪談方式,即指沒有提出問題的標準程序,只給一個題目,由訪談者和受訪者依題目自由交談,提出問題的方式或次序都不統一,非常有彈性,訪談者與受訪者可以自由隨意地談出自己的意見與感受。如此才能廣泛取得有用的資訊,而不會受到問題內容與提問次序的限制,使得受訪者無法暢所欲言。
š  特色:主動權在受訪者上,訪員沒有訪談大綱
š  優點:有效緩和受訪者的抗拒心態,並解決受訪者的記憶模糊問題

半結構式訪談
š  特色:大多數的訪談屬於半結構式,研究者於訪談前擬定研究大綱,作為訪談時的指引方針,並在訪談過程中適度的引導受訪者,按照研究者設計的主題層面進行回答,細部的問題順序或遣詞用字,訪員依實際狀況做調整。此提問方式的嚴謹程度介於另外兩者之間。
š  優點:維持問題與內容的一致性,同時保有回答的彈性

訪談問題編制
š  決定訪談範圍,盡量思考訪談議題
š  以最適當得順序安排主題
š  想一想受訪者會如何回答

訪談的技巧
1.一般事先應對訪談對象要有瞭解
2.一般要儘可能自然地結合受訪者當時的具體情形開始訪談
3.訪談的問題應該是由淺入深、由簡入繁
4.在有充分的準備的前提下,為避免談話跑題,有時需要適當的調節和控制
5.無論是提問還是追問,問的方式、內容、都要適合受訪者
6.在回應中要避免隨意評論
7.要特別地註意在訪談中自己的非言語行為
8.要講究訪談的結束方式

心態上須具備三心
好奇心
       保有問問題的好奇心;腦袋裡要不斷地質問「why?」,以便釐清事件背後的因果關係,也要問「What?」,以便弄清楚事件發生的脈絡與事實(content)

赤子之心
       我們要確保訪談的深度,便不能太容易滿足、或全盤接受受訪者的說法;我們還要保有對回答持續地存疑,對每一個說法在心中「唱反調」,以便追問出背後更多的訊息。

同理心
       將「訪談的過程」視為一種「關心」受訪者、協助受訪者的契機。因此,我們需要敏銳地察覺受訪者的情緒變化,當受訪者有感覺到任何不愉快,就要適時暫停訪談,站在對方的角度替對方著想,營造出一個舒服自在的環境,這是對受訪者基本的尊重。唯有受訪者在身心靈放鬆的狀態下,才能將事件的「真實」完整地表達。

開場白
       訪員與被訪認識後,訪談無不從訪員的一段開場白開始。開場白一定要簡明扼要,其任務是:①迅速取得信任。這就要求自然切入,創設輕鬆愉快的談話氣氛和情境。②為正式訪談做好鋪墊。這就要求闡明意圖,使受訪者也成為明白人:說清我是誰,我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進行這次訪談,為什麼要找你做這次訪談等等。




設計方法-- I Like, I Wish, What If


如何使用我喜歡,我希望,如果
       「我喜歡,我希望,如果」是一個簡單的詞彙,但是他不會實用到讓你經常提起,該格式可以是用於群體,小到一對,大到100。這個簡單的格式可以鼓勵有建造性的回饋。
        滿足作為一個群體和任何人都可以表達“喜歡”,一個“願望”,或“如果”簡便為標題。 
        例如,你可能會說下列其中一句:
“我喜歡我們如何打破了我們的隊伍分成兩人一組的工作。
“我希望我們必須滿足討論我們的計劃在使用者測試之前”
“如果我們得到了新的團隊成員是否會使馬拉松加快速度?
第三個選項"如果"有很多變化"我想知道..." "如何去..." ,那這三個選項要如何使用在你的團隊上。
        作為一個群體,分享幾數種想法在會議上。
        他有用的幫助一個人捕捉到的反饋(象徵或是寫下一個標題)

        仔細聆聽回饋者給予的評論,但不需當下給予回應,之後再以整個團隊精神,一起去決定是否討論這個專題。





設計方法--Empathy map同理心地圖


How to use an Empathy Map

1.換位
        首先,選定目標聽眾族群,並描述其特徵,例如年齡與背景等。接著想像目標聽眾處在一個「情境」這個情境與講者預計要發表的主題有關,例如:講題是有關投資,那麼就在情境中營造投資相關元素。這步驟主要是幫助講者以目標族群的角度來思考。

2.視覺
        先在海報紙畫下同理心地圖的六個區塊。接下來的重點是要同理您的目標聽眾,發想他們在情境中可能會「想、看、聽、說、做」等行為。每次發想一個點子就把它寫在一張便利貼,寫完後貼在同理心地圖的區塊上。

3.分類
        確認完成上一個步驟,接下來請花一些時間觀察同理心地圖上所有的想法,留意在同一區塊是否有些想法同質性很高,移動它們的位置做簡單群組。在分群的過程中可以留意,哪些想法出現頻率較高,它們有可能就是目標聽眾最關心的議題。

4.關聯
        簡單分群後,再觀察所有群組間的「相關性」與「矛盾點」,過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可以寫在便利貼並歸納到區塊上。相關性的背後存在值得深入洞察的價值;矛盾點的背後隱藏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最後目標是發掘目標聽眾的痛苦與期待。


Empathy Map’s Advantage

        1.同理心地圖的規則相當簡單,只要搭配簡單的工具如筆、便利貼、海報紙就可以完成。所有同理的想法可以歸納整合,它幫助我們透過目標族群的經驗來瞭解世界,並藉由他們的情感來感受。

        2.過去我們常在腦中思考目標群族的特質,但這樣的缺點是想法稍縱即逝無法保留,此外,思考的角度也會受侷限。同理心地圖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六大問題,讓我們同時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也更全面地掌握目標群族的特質。

        3.同理心地圖可以讓我們對目標族群的資訊進行歸納與關聯。「相關性」與「矛盾點」都是經由洞察後所發掘出來的深層價值。簡報是否能打動人心,在於講者對於聽眾內心狀態的掌握程度,清楚掌握聽眾的痛苦與期待,目標主題的方向就不至於偏離。

 

Empathy Map’s Disadvantage

        1.使用過程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參與人員較多意見繁雜分類不易。

        2.參與人員需要涵蓋較多族群,想法才能更客觀。

03/22 # 第五堂課 # 史丹佛大學創意思考方法分享


設計方法--HOW to interview


Ask why. 問為什麼
       當你認為你知道答案,問人家為什麼他們要做或說的東西。這些問題的答案有時會令你大吃一驚。只要它需要,就從一個會話或一個問題開始去進行。

問問題的時候,從來不說“通常” 而是,詢問具體的例子或發生的事,例如“告訴我你最後一次______

Encourage stories. 激勵的故事
        不論說故事的人所說的內容是否屬實,還是需要透過詢問問題來讓他們表達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Look for inconsistencies.尋找不一致的地方
        有時候人們所說的和人們所做的,是不同的。這些不一致的地方通常隱藏著有趣的見解。(魔鬼藏在細節裡,前後矛盾的地方)

要注意非語言的暗示
        注意肢體語言和情感

Dont be afraid of silence. 不要害怕沉默
        當出現一個停頓時,採訪者常常覺得有必要問一個問題時,如果能容許沉默,受訪者能在我們剛剛說的話中,有可能揭示更深層次的東西。

不建議問題的答案
        即使他們在回答問題前稍作停頓,也不幫他們提示答案或建議,這會無意中讓受訪者的答案趨向於你的期望的(會引導成你所想要的回答)

Ask questions neutrally. 提問中立
        “你對於買禮物給你的愛人的看法是如何? ”比你問“你不覺得購物是偉大的?”還要是一個好的問題,因為第一個問題並不意味著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第二個問題已經間接暗示購物是偉大的)

Dont ask binary questions.不要問是非選項的問題
        是非選項的問題都可以只回答一個字,您要主導一個談話,要以一個故事去建構。

Make sure youre prepared to capture.
請確保你準備紀錄
        採訪總是兩兩成對同時訪談的,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你應該使用一個錄音筆,因為不可能正確地同時採訪跟做筆記。

採訪前的準備看完這篇文章,覺得面談事前準備很重要包括:
(一)確定目的
(二)擬定問題:問題應先讓受訪者過目,但不可放入太敏感的問題,因這類問題可能會使受訪者心生戒備,甚至拒絕受訪,這類問題宜當面並於最適時機提出。
(三)個人的準備:資料蒐集。

採訪技巧
文章主要都在敘述如何去採訪,那我們認為採訪的技巧:
 ()挑對方拿手的話題開始。
(二)支持技巧:為在訪問進行中,訪問者的態度多少都會影響受訪者答題的興趣,所以,最佳的方法,需全神貫注,讓受訪者感到你極具興趣。
(三)盡量不要問簡答題,讓受訪者多有發揮。
(四)察言觀色:在訪談時,可留意受訪者的眼神及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及周圍環境。

(五)注意弦外之音:如被訪者有經常重複某些話題及特意迴避某些問題,應試著推測背後含意及以問題來澄清這些推測。






設計方法--POV madlib(馬徳利伯觀點)


如何使用 馬德利伯觀點

設計師們如何使用馬得利伯觀點來抓出精隨並綜合統一的觀點
其中有三大要素:

(1)成群的設計師(2)神隱的需求(3)超強洞察力。



        [設計師] [需求]有了解,來自於於他們令人驚奇的[洞察力]
        這群「設計師」們使用白板或草稿紙嘗試多種方案,執行此過程中每個人提供個人看法利於了解變數和它們的組合。

         而「需求」和「洞察力」就是分析從各種看法,到綜合成為一個觀點的兩個要素。
特別注意到"需求"要素應該更具有實質意義的代表與闡述方法,和敏銳的洞察力不是同一種東西,它需要深刻體會了解,設計師們可以在設計解決方案充分利用"需求"要素。

         每個設計師觀點應維持一貫的風騷,"需求"要素重要性高應更使人利用它深刻算計發想自不同角度觀點,值得如后宮甄嬛傳那般勾心鬥角,並保持個人獨特設計師的觀點張力。比如說有兩種觀點陳述:「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因為維生素對身體健康很重要,所以需要更多的營養豐富的食物。」

         另一種觀點為「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因為身處社會環境惡劣,所以需要吃營養豐富的食物。」這種說法更讓大家有危機意識並感同身受,因為在她第二種觀點之下,所涵蓋的社會風險更危險比健康風險。

         特別留意,後者是怎麼操作陳述觀點並生成的,比起問題的陳述,前者的確陳述事實,但光是這一點刺激或興奮的方向發展解決方案都比後者更小。








以這張照片為例。
花一分鐘看這張照片,
並通過觀察這張照片,

來說明這個女孩需要的是什麼?








現在很多人最先的反應會是東西就像一個階梯、多讀書,讓她可以到達書櫃頂端
(也許不是每個人的第一反應,但至少我的)

也許她需求是“從她的同輩中得到認可,認可她是一個勤奮的人”,
也許她需求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股強烈呼喚的聲音帶動她學習”,
或者甚至她需求是“通過閱讀書籍來讓她和她父親有更多的相處時間”
可以感受到,換位思考對於設計師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工具。

洞察力(觀察+直覺):

當強調洞察力,他們理由不應該只是需求,而是持有的看法令人感到驚訝將那些一些看法寫下來之後,問自己,那些特別的洞察力所發現的看法是否有讓你吃驚,如果沒有,尋求更具挑戰性的看法,以幫助激發創新的解決方案。

現在你已經打破你原本的看法,進入這些特定類別的看法,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建立一個新的觀點。

所以這句應該要這麼解釋:
[設計師] [需求]有了解,來自於於他們令人驚奇的[洞察力
反覆思考這個句子直到你發現可以引發一些特殊、特別的看法。




設計方法選擇select


 如何選擇?

       在設計方案的選擇過程中,不自我侷限的畫一個圈把自己框在裡面,也不要因為擔心實行的可能性,失去了原本這個構想的熱誠,而立即否定它選擇了一個安逸的方案。
       抓住這些思想,這些想法的本身可能是會令你興奮或是愉快的、甚至是會激起你的好奇心的進而去發展、延伸它的。
       有可能你的想法是不是合理的,但它可能在某些方面上還是有它的用處和意義在的。

有不同的選擇技巧可以使用,包括以下3種:

1.便利貼投票-每個團隊成員有三票,標示怎樣被它吸引到的三個你的想法,投票時所有 人都有發言的權利。

2.四類方法-該方法鼓勵你注重那些瘋狂的卻很有意義的想法。
   有四類方法,可以挑選1個或2個觀點,對於這觀點在做4個類別,理智的慎選,最有可能像是快樂的、迷人受喜愛的和長遠發展的

3.賓果選擇方法-就像是四類方法一樣,是在幫助你突破潛力。
   選擇觀點,會激勵你的思想建造在不同形式的因素上,可能是自然界、數位或是親身的經驗。

   有這麼多的設計思維,得把它重組成一個可行的方案,若想法一直停留原地,對於該設計就沒有任何意義。

   告訴你自己怎麼樣的設計方法能擁有吸引力,並在那方面做測試,最後匯集成一個屬於自己的設計解決方案。




設計方法Saturate and Group

 所需時間: 5-20 min
參與人數與型式: 採小組制,2-5人一組
Step 步驟
1)參加者所提示的主題進行設想,並把設想寫在便條紙上,然後帶入會
    場(每張便條紙寫一個設想,每人提出 5個以上的設想)。
2)在開會時,各人把便條紙放在桌子上,輸流進行解說( 5 8人為一
    小組)。
3)傾聽他人設想時,如果自己有新構想,應立即寫在備用的便條紙上,
    並把它放在桌子上。
4)參加者發言完畢以後,將內容相似的便條紙集中起來,並加上標題。
5)分好類的便條紙把標題列在最前頭,橫排成一列。
6)主持人決定分類題的重要程度。


怎麼創造出一個「滿溢思倍室」?
        可以把一些相關產品的照片、相關環境的照片、你所遇過的使用者的照片、或是寫上有趣發現的便利貼(見“團隊分享--捕獲“),展示在你的牆面(或是白板)。你可以把這些便利貼還有照片分門別類到不同的區域,以便整合這些資訊。你可能會在你把分組討論後資訊分享的過程中找到一些想法,把它做成記錄。

        最終的目標就是從這些資料中試著整合出一些有趣的發現,並且找到在設計解決方案時用的上的洞見。
        把田野調查的有趣故事寫成便利貼再拿來分組,是比較常見的作法。但分組對於思考產品間、物品間或是使用者間的相似性也有幫助。

為什麼需要「滿溢思倍室」?
        我們常常在探索需求(感受)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會再分割成更小的隊伍。貼滿了各類資訊的空間是讓團隊成員在回到團體中的時候,分享故事、探討發現的好地方,在這樣的空間中他們可以進入使用者的世界之中。
也許你並不用像專業設計師一樣,在幾個月之中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訪談和觀察,之後才能夠累積足夠的資料。了解使用者需求的時間大概是值得花上完整的2-3個小時(有時2-3天也很好)的探索後,應該也就有足夠的資料能夠讓人探索思考了。經常的使用這個方法來呈現所有的資料,並且尋找沒有被滿足的需求,能夠強迫設計團隊進行研究,找到關鍵的問題,並藉此進行想像來解決問題。

優點:大家皆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並以較生動的方式讓大家了解自己的想法,也許你的想法目前不可行,也許可以激發出別人的想法,或經過其他不同專長及不同知識領域的人修改或提升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了。

缺點:大家的想法皆不盡相同,若是大家皆以自己的想法為主,很有可能無法討論出結論。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發表言論與觀點而討論不出結果。

         此方法首先激盪出組員們不同的創意,假設三個人討論,每人提出十種想法,得到的創意發想並不只有三十個,而是其中的想法可以交叉、相乘使用,也許會得到九十個創意,甚至一百個,都有可能。有了數量龐大的創意靈感後,再照性質分類,讓整理出來的結果一目瞭然,再刪除可行性較低的,此為滿溢思倍室的使用方法。


         滿溢思倍室就像在解釋我們吸收想法後,我們大腦會自動產生分組,以人生的經驗去感受假想的情境,幫助我們去想像後面會發生的情形,而滿溢思倍室則把這過程具體化,讓每個人在當下立即接收到別人所想,更能把計畫說得更完整。